据报道,由于美元加息预期强烈,美元顺势走强,美国WTI原油1月期货周三收跌1.91美元,或4.56%,报39.94美元/桶。伦敦方面,布伦特原油1月期货周三收跌1.95美元,报42.49美元/桶。从2014年7月起,原油价格从100美元以上的高位,一路狂跌至近几个月的40-60美元/桶徘徊,近日,更是跌破40美元/桶。原油价格的狂跌是有多重原因造成的,单从供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从2013年12月起,全球原油总供应量就一直大于总需求量。原油供应过剩的局面从基本没有改善,且在2014年10月到2015年7月期间,供应过剩的局面甚至有所扩大。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其原油进口在2013年8月份达到峰值3456.7万吨,此后两年多来,美国的原油进口量开始出现震荡式下降的趋势,更是在2015年2月,创下了单月进口量2632.6万吨的最小进口量。而与之对应的,美国原油的库存却由2014年9月份的14.5亿桶“一路高歌”上升至目前的16.8亿桶,升幅达16%。
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结束,步入了新常态,“十三五”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新能源应用在能源使用中占比的扩大,都必然会导致中国在2016年对原油需求量的增速相对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从中国近两年多对原油月度进口量趋势图可以预计,中国在2016年原油总进口量不会大于3.6亿吨,即每个月的平均原油进口量将会在3000万吨以下。
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亚自从2008年退出OPEC成员国之后,在今年12月份的OPEC会议上将重新加入。预计,这将导致OPEC的每日产量上限由现有的3000万桶/日提升至3100万桶/日。随着美国等国对伊朗制裁的结束,伊朗的原油产量也将由现有的30~50万桶/日增加至100万桶/日左右。而作为其他主要的OPEC和非OPEC石油产出国,由于担心单方面减产减小其市场份额,因此,尽管由于低油价已经造成了本国GDP增速的下降,甚至出现断崖式下降,但其仍不打算减产,甚至会出现竞相小幅增产的“恶性循环”。总体来看,在可预见的2016年,原油增产的预期依然很强烈。
总的来看,在可预见的2016年,由于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石油进口、消费国的中美两国的原油需求量疲弱的表现,以及OPEC国家及非OPEC的主产油国很难对石油减产上很难达成一致的状况,全球石油供大于需的格局仍然难以改善。油价低位震荡的态势也很难有较大改观,预计油价在2016年最高将不会超过60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