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石油流通协会网站
周三(6月4日)亚洲原油市场分析报告
时间: 2014-06-06 来源: 北京石油交易所网站 分享:

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

2013年5月

 

一、2012年石油流通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国际原油市场运行情况

1.世界石油市场首现供过于求格局。2012年,世界石油需求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新低,石油供应相对充裕,导致供需基本面相对宽松,扭转了自新世纪以来供需形势一直偏紧的局面。《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石油需求为8966万桶/日,同比仅增长70万桶/日,增速为金融危机以来新低。而供应却创下2004年以来的新高,2012年石油供应量为9090万桶/日,同比增长250万桶/日。世界经济不振,油气需求低迷被认为是导致世界油气行业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预览

2.世界炼油毛利总体好于上年。2012年世界炼油能力较上年净增4965万吨/年,达到45.78亿吨/年,增长1.1%;原油加工量达7518万桶/日,高于上年的7465万桶/日;炼厂平均开工率回升,由2011年的81%提高到83%。欧美炼油毛利大幅增长,欧洲从4.69美元/桶增加为7.94美元/桶,美国墨西哥湾从6.21美元/桶增至11.45美元/桶;亚太地区炼油毛利表现平平,新加坡从6.71美元/桶略升至7.15美元/桶。

3.页岩气革命冲击世界能源格局。2012年,一场能源变革在美国上演。国际能源署(IEA)预测,美国将在2015年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不少机构乐观预测,2035年前后,美国天然气可能实现净出口。媒体评论认为,美国的页岩气成功开发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页岩油气开发的“引擎”,驱动能源产业出现一场革命,进而对全球能源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4.清洁燃料升级步伐加快。世界各地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新加坡要求降低车用汽柴油含硫量,达到韩国、日本和和澳大利亚的水平,到2013年7月汽油含硫量从50ppm降至10ppm,柴油含硫量从500ppm降至50ppm。俄罗斯提出从2015年底起,汽柴油含硫量采用超低硫(<10ppm)标准。美国环保局规定,船用燃料油的含硫量必须控制在1%以内,2015年进一步降低到0.1%。2012年初,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将逐步在全球推行船用燃料含硫量低于3.5%的标准。

5.全球能源形势更趋复杂。

--伊拉克再次跻身产油大国行列。30年来,伊拉克石油日产量首次超过300万桶。2012年初,伊拉克赶超伊朗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再次跻身世界产油大国行列。

--俄石油收购BP股份打造最大油企。2012年10月,俄罗斯石油公司宣布分别与英国石油公司(BP)和俄罗斯私人财团AAR达成协议,购买它们各自持有的秋明BP公司50%的股份。此次收购,使得俄罗斯石油公司不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而且还可获得一个优秀管理团队。

--非洲能源格局现新形势。肯尼亚首次在其北部图尔卡纳地区发现了石油,使其成为东非地区继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后又一个潜在产油国,非洲正在形成新的能源供应格局。

--哥伦比亚或成拉美石油巨头。2012年,哥伦比亚的原油产量达到了日均115万桶,为历史最高水平,正成为世界最具油气勘探和生产前景的投资市场之一。

--北极石油开发渐成热点。日、英、俄、美等一些国家和公司在北极争夺石油开发的脚步明显加快。在北极石油争夺中,“圈内”北极八国你追我赶,“圈外”一些国家和石油公司的脚步也明显加快。据英国劳合社最新报道:未来10年,北极在近海能源方面可以吸引1000亿美金的投资。

6.国际油价总体高位运行,呈现频繁震荡行情。2012年,国际石油市场复杂多变,油价总体高位运行,走出了一波频繁震荡行情。年终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全年国际原油均价水平与上年相比大体相当,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全年均价为每桶94.16美元,较2011年全年均价每桶94.8美元,下跌0.64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全年均价为每桶110.62美元,较2011年全年均价每桶110.91美元,下跌0.29美元;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依据的辛塔、迪拜和布伦特三地原油均价为每桶111.5美元,与上年相比提高1.95美元,仍在每桶100美元上方高位运行。

纵观2012年的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经历一个由涨到落,再涨又落的“M”型走势。前期震荡高于后期的过程。其间,受各种复杂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多次出现短时间频繁震荡,年终又大体回到震荡前的水平。中东紧张局势,是推高国际油价的主导因素。欧债危机,是推动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拉低国际油价的主导因素。国际游资的疯狂炒作,引发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变化无常。

预览

图1:2012年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克网)

7.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业绩下滑。受市场疲软影响,2012年国际大石油公司油气产量、原油加工量和油品销量等指标均有所下降,加上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跌以及成本费用上升等因素埃克林美孚、BP、壳牌、雪佛龙和道达尔等5家石油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下降2%和14%。

(二)国内石油市场运行情况

1.石油消费全年呈现缓中趋稳态势。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柴油需求增速下降,但与生活关系较大的汽油、煤油等油品增速回升;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交通运输业、工业、建筑业均呈缓中趋稳态势。受宏观经济和主要用油行业运行情况影响,国内石油消费增速总体呈现先降后回升格局。我国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为4.92亿吨,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

预览

2.国内原油产量小幅增长,对外依存度继续提升。2012年,国内原油产量较为平稳,全年产量2.07亿吨,同比增长1.9%;原油表观消费量为4.76亿吨,同比增长5.0%;由于国内原油产量增速低于石油消费增速,石油进口量进一步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升。全年原油净进口2.69亿吨,同比增长7.6%,增速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7.8%,较上年度上升1.3个百分点。

预览

 图2:1995年以来国内原油产销及对外依存度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成品油消费量增速总体放缓,供求相对宽松。2012年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总体放缓,工业生产较为低迷,物流行业景气指数下降,致使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总体放缓,全年表观消费量为2.77亿吨,同比增长5.2%,增速较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市场资源较为宽松,进出口贸易活跃度降低,柴油自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净出口局面。

预览

图3:1995年以来成品油消费及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汽油消费继续大幅增长。2012年以来欧洲车市积压库存大量转移至中国低价销售,高端车销量增长较为迅速,加之政府年中出台一系列“惠民汽车补贴”等消费刺激政策,拉动汽车销量增速低位回升。2012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全年乘用车累计销售1468.22万辆,同比增长6.8%。其中,高端车销售量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2012年,受国家出台的节假日高速路免费政策、汽车市场逐步深入二、三线城市等因素影响,汽油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表观消费量达到8684.1万吨,同比增长12.3%,增速较上年提升4个百分点。

预览

图4:2012全年汽油消费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柴油消费远低于近十年的平均水平。柴油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大部门。根据2010年统计局公布的柴油行业消费分布显示,交通运输业、工业、农林牧渔业是柴油消费的主要部门,分别占柴油消费的58%、15%和8%。2012年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和国内需求持续低迷的影响,我国出口工业持续走低,部分重化工业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产能过剩矛盾日益凸显,水泥、钢铁等工业品价格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大幅减少,生产动力明显不足,加之高位震荡的国际油价,工业柴油需求更为低迷。国际贸易低迷、工业生产不旺导致货运需求减少,物流企业整车出车率大幅下降,商用车销量同比负增长,交通运输业柴油消费量同步下行。而批发零售业、生活消费及其他行业年度用油变动不大。从总体看,2012全年柴油表观消费量16972.1万吨,同比增长1.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6.4个百分点,远低于近十年平均水平。

预览

图5:全年柴油消费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预览

图6:2012年各行业柴油销售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煤油消费量稳步增长。航空运输业的煤油消费量占煤油消费总量的90%,航空客货运周转量与煤油消费量高度相关。2012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低迷导致国际航空运输需求减少。2012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为63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1%。其中,国内旅游需求旺盛,民航国内航线运输需求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比增长在9%以上。综合来看,2012年国内煤油消费增速总体较为平稳,全年表观消费量2007万吨,同比增9.5%,增速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预览

图7:2012全年煤油消费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4.油品产量增速各异。2012年国内需求不旺,加上国际油价高位震荡,国内主营炼厂亏损严重,炼厂开工率受到影响。全年原油加工量4.68亿吨,同比增长3.7%,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柴油需求增速大幅回落是造成原油加工量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成品油产量2.81亿吨,同比增长5.5%。其中,汽油产量8976万吨,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柴油产量17064万吨,同比仅增长2.3%,较上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煤油产量2132万吨,同比增长13.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

5.汽煤柴油自2007年以来首次全面净出口。尽管2012年国内成品油产量增速总体有所下降,但相比于增速放缓的成品油消费,全年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仍略为宽松,进出口贸易活跃程度下降,汽煤柴油自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全面净出口。全年成品油净出口507.6万吨。其中,汽、煤油与上年一样同为净出口,分别净出口292万吨、124万吨;柴油则由上年的净进口20万吨变为净出口91.5万吨。

预览

 6.国内销售企业成品油库存充足。国内销售企业全年汽油库存一直相对稳定,在480万吨左右调整;柴油库存年初高位过剩,下半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全年库存未低于600万吨。

预览

图8:2012全年销售企业成品油库存走势    (数据来源:商务部)

7.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较频繁。2012年,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在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指导下,共进行了八次调整, 4次上调,4次下调。

预览

预览

图9:2012年主要汽柴油批零价格走势图   (数据来源:商务部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8.石油市场竞争明显增强。2012年,随着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次数的明显增多,间隔时间的明显缩短,国内炼油企业为盘活库存,搞活经营,竞相调整汽柴油批发价格,为市场竞争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销售企业和加油站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打折促销,灵活经营,导致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竞争激烈。这就是2012年全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大中城市出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品油“价格战”,市场竞争明显增强,消费者从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三)国内石油市场经营主体情况

1.商务主管部门严格市场准入,企业数量没有因市场开放而出现大规模增长。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市场准入的要求,将成品油分销行业发展规划作为审核加油站和油库建设的重要依据,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成品油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注销无经营实绩企业的成品油经营资质,有效地抑制了成品油流通领域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从根本上扭转了加油站和成品油油库乱批滥建的局面,成品油经营企业数量没有因为市场开放而出现大幅增加。据商务部统计,国内成品油批发和仓储市场开放7年来,企业数量累计仅分别增加了118家和82家,年均分别增长0.7%和3.2%。成品油零售企业数量未升反降,由2004年的117630家,下降至2012年底的110245家,减少7385家,降幅达6.3%;其中,加油站数量由2004年底的98500座下降至2012年底的96313座,减少了2287座,降幅达2.2%。

预览

图10:近年成品油经营企业数量变化表    (数据来源:商务部)

2.成品油分销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成品油批发企业。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成品油批发企业2623家,较上一年度增加3家,增幅为0.1%。其中,国有企业1973家,占总数的75.2%;民营企业639家,占总数的24.4%;外资企业11家,占总数的0.4%。

--成品油仓储企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成品油仓储企业414家,较上一年度增加17家,增幅为4.3%。其中,国有企业230家,占总数的55.6%;民营企业164家,占总数的39.6%;外资企业20家,占总数的4.8%。

--成品油零售企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成品油零售企业11.02万家,较上一年度增加600家,增幅为0.4%。其中加油站9.63万家,占总数的87.3%;加油点1.21万家,占总数的11.0%;加油船及其他零售形式0.18万家,占总数的1.6%。

--加油站。2012我国公路网新增近10万公里,加油站数量随之稳步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加油站96313座,较前一年增加了875座,增幅达0.9%。其中,国有企业加油站有51854座,占总数的53.8%;民营加油站有42425座,占总数的44.1%;外资参股以上加油站有2034座,占总数的2.1%。

预览

 (四)成品油分销市场规模化发展情况

预览

1.成品油经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及结构情况。

截至2012年底,成品油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累计数量达到125.9万人,较去年增加7.8%。其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有93.6万人,占总人数的74.3%;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有29.5万人,占总人数的23.4%;外资企业从业人员有2.8万人,占总人数的2.2%。

--成品油批发企业。截至2012年底,成品油批发企业从业人员累计数量达到54.93万人,同比增长11.4%。其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有49.78万人,占总人数的90.6%;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有4.61万人,占总人数的8.4%;外资企业从业人员有0.54万人,占总人数的1.0%。

--成品油仓储企业。截至2012年底,成品油仓储企业从业人员累计数量达到2.98万人,同比增长13.3%。其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有2.01万人,占总人数的67.4%%;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有0.61万人,占总人数的20.3%;外资企业从业人员有0.36万人,占总人数的12%。

--成品油零售企业。截至2012年底,成品油零售企业从业人员累计数量达到67.93万人,同比增长6.6%。其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41.82万人,占总人数的61.6%;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有24.25万人,占总人数的35.7%;外资企业从业人员有1.86万人,占总人数的2.7%。

 预览

2.石油经营企业经营量基本情况。

--成品油批发量。2012年,国内成品油批发企业累计销售成品油56752.3万吨,同比增长13.1%。其中汽油销售19290万吨,同比增长9.3%;柴油销售34697万吨,增长27.2%;煤油销售2765.5万吨,同比减少47.5%。

--成品油仓储量。2012年,国内成品油仓储企业累计代储成品油9063.4万吨,同比下降9.1%。其中汽油仓储量为3384.2万吨,同比增长6.3%;柴油仓储量为5344.7万吨,减少15.6%;煤油仓储量为334.5万吨,同比减少16.4%。

--成品油零售量。2012年,全国成品油零售企业累计销售成品油25296.8万吨,同比增长12.7%。其中,汽油零售量为10551万吨,同比增长16.6%;柴油零售量为14613万吨,同比增长9.6%;煤油零售量为132.8万吨,同比增长21.9%。

3.加油站非油品业务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在我国,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加油站降价促销的力度越来越大,油品零售市场薄利化苗头已经显现,推动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共有3.7万座加油站开展了便利店、洗车等非油品业务,占国内加油站总数的38.4%,全年加油站非油品销售收入达到196亿元,较上年增长25%。

预览

图12:近年开展非油品加油站数量及销售收入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

4.加油站单站经营规模不断提升。

无论从加油站的单站经营规模还是单站服务车辆水平来看,我国加油站的经营规模呈现不断提升态势。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国内加油站单站年经营量为2613吨,较前一年增加11%。                                                                                                                                                                                                                                                                                                                                                                    

据交通运输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4亿辆,加油站单站服务车辆为2492辆,较前一年增长13.4%。

截至2012年底,年零售量在万吨以上的加油站有3573座,较前一年增加320座,占加油站总数的3.7%;年零售量在5000-10000吨的加油站有9526座,较前一年增加910座,占加油站总数的9.9%;年零售量在3000-5000吨的加油站有13498座,较前一年增加560座,占加油站总数的14.0%;年零售量在3000吨以下的加油站有67918座,较前一年减少2735座,占加油站总数的70.5%。

                     

 

 

 

 

 

 

5.国内加油站主要分布情况。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公路网已初具规模,公路通车里程迅猛增长,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已经达到413万公里,加油站密度已由2001年的5.7座/百公里降到2012年底的2.33座/百公里。

2012年,在我国96313座加油站中,有3.0%分布于高速公路,有32.6%分布于省道国道,有26.6%分布于县乡道,有25.5%分布于城区,有11.0%分布于农村,有1.2%分布于水域及其他。

 二、石油流通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石油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关注

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左右。能源紧缺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特别是在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石油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引起关注。

(二)石油市场立法有待进一步健全

目前,我国石油市场立法还比较滞后,已出台的部门规章相对效力较低。石油市场亟需制订关于价格、运行保障、市场准入及市场监管方面的单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规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法律体系,有效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

(三)国内成品油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2012年,各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国内成品油市场秩序整体情况良好,未出现大范围的“油荒”事件,但是油品质量问题频现,上海、河南、贵州等地纷纷出现“问题油”事件,社会影响较大;国内油价高企,催生出各种替代燃料,甲醇汽油、生物柴油等替代能源的生产、流通政策尚不明朗。

(四)成品油零售网络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部分地区城市改造进程的加快,城区内加油站逐步被迁至城外,一些改造后的老城区没有加油站规划布点,出现加油难、排队出城加油导致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规划调整较为频繁,土地招拍挂难度较大,使得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制订的加油站布局规划出现落地难的问题。另外,农村及边远地区,成品油配送成本高,加油量小,企业投资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农村机动车加油不便利等问题。

三、石油流通行业发展后市预测

(一)国际油市供需情况预测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难有明显起色的情势下,预计2013年全球石油需求低速增长,石油市场供需比较宽松,延续2012年供略大于求的基本态势。欧盟和美国石油消费将继续萎缩;日本石油需求难有较大增长;新兴经济体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仍将成为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但增幅将有所减缓。

进入2013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将继续大幅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增幅将保持在10%以上。东非深海、西非深海盐下层、巴西深海等地区油气勘探值得期待;中东伊拉克、利比亚,北美加拿大、美国将成为全球石油产量新的增长点;土库曼斯坦、以色列、尼日利亚等国将成为全球天然气产量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产油国家产能将继续增长,剩余石油生产能力将由200万桶/日增加到400万桶/日;非欧佩克产油国家石油产量将增加80万桶/日至125万桶/日。全球石油市场应对供应中断的能力将明显增强。

(二)国内石油供需情况展望

2013年,国内经济形势稳中趋好,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整体供求相对平稳。预计2013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约5.0亿吨,增长5.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约2.9亿吨,增长5.8%;原油产量预计2.1亿吨,增长1.5%;原油加工量4.89亿吨,增长5.4%;成品油产量2.99亿吨,同比增长6.2%。考虑新增加工能力,若炼厂开工率较上年提高,国内成品油市场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过剩局面。国内成品油价格将紧跟国际油价走势,调整或更频繁。

(三)国内石油流通市场情况预测

1.经营主体多元化。随着国家石油流通行业相关法律规范的继续完善出台,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以大型国有石油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主体共同参与竞争的市场格局。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石油流通市场体系。

2.市场秩序规范化。为全面提升石油流通行业管理水平,国家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推进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建设,石油流通行业监管逐步加强。各地也加强对石油市场的日常监管与检查,强化行业管理,国内石油流通秩序逐步规范。

3.绿色节能可持续化。石油流通行业将不断向绿色、环保、低碳方式转变,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加油站和油库逐步实现达标排放,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坚持绿色节能的原则,妥善处理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实现石油流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主体准入动态化。随着《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修订完成,成品油经营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届时,企业被注销及撤销经营资质将进入常态化调整,形成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模式。

5.企业经营规模化。随着市场退出机制的完善,多年无实质经营及不参加年检的企业将被注销资质,清退出企业名录,企业数量的实质减少,将进一步提升组织规模化水平,单个企业经营量将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

四、下一步的工作措施及政策建议

(一)推进法规建设,强化行业监管

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出台,修订完善已有规章及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石油流通行业的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加强石油流通企业的动态管理与过程监管,加大石油流通行业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力度,提升行业经营管理和服务规范化水平。

(二)引导流通现代化,促进行业发展

兼顾市场与效益的关系,加大对农村地区成品油零售网点的建设力度,努力引导农村现有加油站点完成升级改造工作,规范农村站点建设运营;探索新方式,解决城区加油站建设的土地及安全等问题;合理布局加油站,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求。鼓励和支持成品油经营企业发展集中配送、特许经营,支持加油站开展自助式加油、综合服务区、手机及银行卡支付等现代零售模式。鼓励石油流通企业应用现代物流技术,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市场需要、高效便捷的新型物流配送体系,全面促进行业发展。

(三)推广信息化建设,提升行政服务水平

研究建立石油经营企业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服务环节规范化,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机关效能建设,加强政府的行业监管,运用信息化、现代化手段提升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

(四)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培养行业管理人才

完善现有培训体系,组织石油流通行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及培训活动。提升石油市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培训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全面提升石油流通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五)推广节能低碳,倡导绿色发展

要求石油流通企业做好自身节能减排,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做好油品质量升级及节能减排等各项工作,将绿色节能作为石油流通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妥善处理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实现石油流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加油站、油库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切实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