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从下周起,俄罗斯与伊朗已签署一年多的“石油换商品”的易货协议,或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根据协议,伊朗每天最多向俄罗斯出口50万桶原油,换取等值的俄罗斯商品,如钢铁、小麦和油品等。见微知著,俄罗斯“以油易物”的外交经济由来已久,且效果卓越,它不仅促进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更能在捉襟见肘间挽救俄罗斯的经济,使其无畏他国的制裁,位列世界强国而屹立不倒。
俄罗斯是世界上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以及经济水能资源蕴藏最丰富、生产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石油工业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年产原油5.5亿吨左右,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原油是俄罗斯的首要能源,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年出口量约1亿吨左右,因此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支柱产业部门。
一、经济大跃进时期的合作
俄罗斯“以石油换商品”的石油外交经济主要集中体现与中国及伊朗的交涉中,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可追溯到2004年。2004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进入超越10%的高速增长时期,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对外的发展与合作显得十分的迫切与渴求。当年,中俄双方达成的石油供给合同中,俄罗斯石油公司每年通过铁路运输向中国提供约1000万吨石油此次“贷款换石油”的计划被视作中俄石油贸易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2005年1月1日,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在政府框架下签订首次为期15年的长期石油供货协议。协议规定,中石油一次性向俄罗斯石油公司支付60亿美元,而俄罗斯石油则保证在2005-2010年间共向中国输出石油4820-4860万吨,这一原油计划合约价为120美元/吨。2007年4月,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化一家分公司签署300万吨(每天6万桶)原油的价值10亿美元的供货合同,而2007年全年俄罗斯将对中国保证1500万吨石油供应量,且全部由铁路承担。
进入2008年之后,全球经融危机爆发,俄罗斯也未能幸免于难。然而在经济萧条时期,俄罗斯继续贯彻其石油外交经济,并保证了其经济的良好运行。当年10月28日,中俄双方开始协商“贷款换石油”的协议,此次协商另外给中国与俄罗斯创造了一项标志性的合作,既签署了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纳霍特卡-大庆)的建设协议,该支线成为俄罗斯管道石油输送在东方市场上零的突破。该协议最终于2009年2月17日达成一致。根据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采取固定利率,约为6%左右;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从2011年至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道供应总计3亿吨石油,石油价格以俄石油运到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实行浮动价格机制。这是中俄两国在石油易物协议中,首次摒弃固定的合约价。
在与中国合作以前,俄罗斯的石油大部分都要以来对欧洲的出口,自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市场的消费能力已大不如前,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受限。为了摆脱这一困局,2013年俄罗斯再度向中国寻求更高的贷款,从而展开了中俄在石油领域合作的另一篇章,该年签订的石油交易数量及贷款金额,都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2013年2月份,俄罗斯寻求从中国获得30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交换将对华石油供应量提高一倍,从而使中国成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消费国。该协议最终在当年的6月份签署,根据协议要求,俄罗斯未来25年每年将向中国供应4600万吨石油(总计3.65亿吨),约占中国原油进口量的1/6,协议的总价值高达2700亿美元,首期预付款项为700亿美元。此次协议还额外开启了中俄两国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不可谓又是一项新突破。
俄罗斯在中俄两国经济发展大跃进时期,充分把握了双方的夙求与渴望,积极推动与推进原油的合作,不仅惠及自身,还令中俄两国的关系有了前所未有的融洽。
二、制裁国之间的互帮互助
2013年下半年,乌克兰的内部政局开始发生分裂,邻国俄罗斯在欧亚称帝的野心开始暴露,而干预乌克兰的最终结局,却引发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大规模制裁行动,尤其是在能源方面的制裁,几乎是扼住了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欧洲国家出与对西方国家的忌惮,加之本身的债务危机,因此对于俄罗斯的能源需求出现了锐减,并一度造成俄罗斯GDP的迅速滑坡。此时,聪明的俄罗斯政府将视线投向了同样长期受到西方国家制裁的产油国--伊朗,俄罗斯的石油外交经济于是乎成了制裁国之间互帮互助的有力武器,也给了彼此生存与发展的机遇。
2014年4月,俄罗斯和伊朗将签署价值最高达200亿美元的石油换商品协议,这将使德黑兰在西方制裁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石油出口。交换协议:俄罗斯每天最多可从伊朗进口50万桶石油,作为交换伊朗将获得俄罗斯的设备和商品。此次交易的总额约为150-200亿美元,将分阶段进行,初始阶段的交易额度为60-80亿美元。
2014年9月,俄伊的互助计划再次推进,两国商讨了关于“石油换食品”的可能性。该年12月,伊朗同意了与俄罗斯进行石油换物资计划,俄罗斯每年将从伊朗购买300万吨石油,购买价格将比全球平均价格低5美元/桶,俄罗斯或将因此每年获益将高达30亿美元。但此协议最终在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中暂时搁浅。
到了2015年6月,随着伊朗最终核谈的临近,伊朗对于恢复该国石油出口的决心更加高涨及迫切。除了积极配合与主动游说外,更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实施搁浅了近一年的与俄罗斯的石油交换协议。根据协议,伊朗每天最多向俄罗斯出口50万桶原油,作为交换石油,俄罗斯承诺向伊朗交付粮食、某些类型设备和建筑材料。
尽管在与伊朗的合作中,无论数量及金额都无法与中国的合作比肩,但俄罗斯能在西方国家掣肘的夹缝中,找到同样受到压迫的同伴,并展开一系列自救的行为,都源于该国的石油外交思维。只有保证了石油的正常流动性,才能带动其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俄罗斯在这方面的考虑,不得不说是殚精竭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