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中,国际油价还活跃于每桶100美元以上的价位,不过才一年多的时间,油价已经跌到了30美元/桶下方,令人唏嘘不已。面对原油市场的这一变故,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中国等石油进口国自然是欢天喜地,而沙特、俄罗斯等石油生产国只能是打掉牙齿往肚里咽。
追究一下油价急跌的原因,其主要推手,自然是石油市场的供需失衡。为了抢占原油市场份额,打压竞争对手,OPEC奉行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不减产政策,超供压力令油价每况愈下,然而还有一个因素也让人无法忽视,那就是金融市场的推波助澜。
一、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因素
随着石油期货、掉期互换、基差期权等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石油期货、现货、衍生品交易以及石油美元市场的互动,石油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精密的金融体系。石油俨然已成为金融市场里的一个被巨额投机资金、对冲基金们所追宠的重要交易标的,石油的价格不再仅仅取决于供给和需求,而越来越敏感于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吹草动。
由于期货交易的价格曲线反映的是较长时期的石油价格走势,因而能够吸引石油市场主体把石油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投机套利的场所。石油期货市场聚集着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拥有者主要是试图投机套利的期货投资基金、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机构。
我们通过近几年WTI原油价格与基金持仓的对比走势图可以发现,国际油价的涨跌与基金净多持仓的增减有着高度的关联性。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把从2010年至今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投机者做多阶段(2010-2014.6),另一个是投机者看空阶段(2014.7-至今)。
从2008年开始,美联储先后实施了4轮QE,所以在(2010年11月-2011年6月)以及(2012年9月-2014年10月)这两个QE投放阶段,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基金净多持仓量整体不断增加,但对油价的推高作用有限。我们可以认为,投机力量试图推高油价的做法越来越吃力,得到的效果也差强人意。
随后,美国开始执行史上最严的期货监管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法案采用 “沃克尔规则”,允许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但资金规模不得高于自身一级资本的3%,并对场外衍生品交易实行强制清算制度,明确互换交易商的资本金和抵押标准要求。新法案的生效虽然象征着金融监管的加强,但细节上的缺失将令其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改变围绕能源市场的“投机”现状。
随着美国QE结束,宽松货币环境逐渐消失。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萎靡导致原油需求增长放缓,加上全球原油供给持续增加,投资者开始放弃做多,不断增加空头持仓,基金净多持仓量也随之下降。虽然与2010年相比,基金净多持仓量仍处于高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从净多持仓量的增减变化中看出投机因素对油价的涨跌作用。
二、金融市场上的石油美元因素
石油以美元计价,如果货币是中性的话,那么美元作为计价货币本不应该成为左右石油价格涨跌的因素。但是事实上,美国通过控制美元在国际汇率市场上的涨跌起伏来调控本国经济,其货币自然无法保持中性。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唯一结算货币以来,其表现成为了油价波动的风向标。
2015年12月,由于美国整体经济数据表现良好,美联储在万众瞩目中终于如约兑现加息承诺,并暗示或许会在16年继续加息,美元继续维持在相对高位,而油价则在美元的压力下,总体呈现相反的下行运动。
美元汇率变动是造成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美元在国际石油交易货币中的垄断地位,致使石油价格与美元汇率高度关联。因此,美国也可以通过其货币政策影响甚至操纵国际油价。当美元持续上涨,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就会相应下跌。
然而,在金融市场上,油价与美元指数的涨跌也不是实时保持相反运动的,有时候也会出现同涨同跌的状况。2016年1月15日,美元与油价同步回落。当日因担忧伊朗回归市场会加重全球供应过剩压力,油价发生暴跌。而油价和中国股市的双暴跌又使得全球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美元这种收益型货币遭受抛售同步下跌。在这种情况下,美元下跌带来的支撑小于市场担忧伊朗回归带来的压力,油价仍维持下跌。
所以,美元与油价虽然偶尔出现同涨同跌,但并不是说美元对油价的反向影响消失,在金融市场互通的大环境下,当油价下跌严重到一定程度,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进而波及汇率市场,美元与油价会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石油价格的波动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美元汇率变动和市场投机因素,作为全球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涨跌等因素也会影响市场对全球原油需求的判断,进而影响油价涨跌。由于金融市场涉及面广阔,且各领域相互影响作用,当前油价暴跌虽主要是供需面失衡的结果,但金融市场对油价下行的推动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