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持久供应过剩和油价低位震荡是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两大不争的事实,就目前而言抬高油价的关键举措便是减产、去库存,但是OPEC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在近9个月以来增产至高位后保持产量,并且不惜通过削减能源补贴等措施减少成本。那么OPEC为什么不减产?当然捍卫市场份额肯定是其中之一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原因不只如此,本文将为读者揭晓另一深层原因:减产只能提高短期油价,难以于长期中保持油价。
首先看一段历史:1973年到1974年,OPEC通过减产实现了拉升油价以增加收入的目的,油价上涨了50%(修正值),1977年到1978年,OPEC又通过减产使得油价几乎翻了一番,但是1980年到1985年油价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在1985年底至1986年初,出现断崖式的下跌,且OPEC大幅减产也未能挽救油价,随后在90年代大部分时间保持在一个水平,如下图所示。历史说明:OPEC减产只能提高短期油价。
现在从经济学原理角度来看OPEC为何不减产。虽然石油具有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两重身份,但是石油首先是作为商品属性的,供需基本面是基础,上一段历史事件也表明了供给与需求在短期与长期中的状况是不同的。
在短期中,石油的供给与需求对油价的影响是较明显的,这是因为从供给面来说,已知的石油储藏量和石油开采能力不能迅速改变,而从需求面来讲,消费习惯不会立即对价格变动做出反应。因此,当石油产量下降时,短期内能够较大幅度提高油价,而不会导致需求量的减少。在长期中,状况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从供给面看,非OPEC国家对高油价的反映是加强石油勘探并改进开采技术,而消费者则是采用节油环保型汽车以及可替代能源。也就是说,在长期中,OPEC石油产量下降,非OPEC有足够时间做好增产的准备,消费者也有足够时间做好高油价的应对,OPEC的减产在长期中不太容易保持高油价。这一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减产在短期中比在长期中容易提高油价。
针对历史事件以及经济学原理得出的结论来看,OPEC的不减产似乎是有理论支持的。实际上,OPEC的不减产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调查显示,2015年56%的企业对不良资产进行减价出售,2016年预计这一数字达到75%;著名能源咨询公司Rystad能源公司说2015年全球油气投资减少了22%到5950亿美元,预计2016减少到5220亿美元。这些数据说明油气投资已经大幅并且将继续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未来的石油供应,而这正是OPEC想要的结果。
然而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状况前所未有,坚持不减产的僵硬局面只会恶化全球石油供求关系,而持久全球供应过剩将对产油国的财政收入带来巨大的冲击。早在2015年10月份IMF曾预测,若油价维持50美元/桶,沙特5年之内将会破产;去年的低迷油价已经造成了非洲第二大产油国阿曼2015年117亿美元的财政赤字。供需平衡才是应有的市场正常态,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还需要OPEC与非OPEC国家一道协商、共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