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底,美国政府发布《凝析油出口指引》,美国对外出口原油的大门以半遮半掩的状态打开;时隔一年后,2015年12月18日,美国政府签注了取消石油禁令的文件,这标志着美国长达40年之久的石油禁令正式终结。
政策一经落实,美国能源集团Enterprise就已蓄势待发,计划于2016年1月份的第一周,装载60万桶美国轻质原油,从休斯顿航道的石油码头运往欧洲,首家购买方是石油贸易商维多公司。
政策:天长地久有尽时
美国原油出口禁令解除的呼声自页岩革命成功以来日趋高涨,被废止也仅仅只是时间和机遇的问题。2015年以来,美国的原油库存出现了历史以来的最高水位并有溃堤之险,仅WTI的交割库--库欣库存原油储量的最高记录,在年内就一度达到了6220万桶之多,接近7000万桶的极限库容,超过正常库存水平的50%以上。这也就为美国放开原油出口创造了合理的时机。
除此之外,美国的政治夙求同样需要原油出口政策的配合。美国除了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是全球的领头羊之外,同样的在能源问题上迟早也会意图成为领导者。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石油以美元计价的基础,美国通过美元垄断了石油的价格,巩固了石油美元的霸权主义。
对于美国来说,这会带来哪些好处?
一、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这就意味着美国可以通过印刷钞票这一虚拟的形式,来购买真实的原油资源,其他国家就必须为原油价格的通胀买单。
二、操控油价:这表示如果想要购买原油,就必须兑换成美元,美国可以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通过调整美元的汇率政策,来达到控制油价以及制衡其他国家的目的。
三、巩固美元地位:由于美元垄断了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品交易货币媒介及计价权,进一步地保证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虽然美国为了保护资源及环境曾一度禁止原油出口,但这与美国的政治目的显得格格不入,因此美国放开原油出口的政策是趋势,也是必然结果。
格局:吾将上下而求索
美国放开原油出口,对于全球石油格局来说,虽暂无近忧却必有远虑。从近的来看,美国即使没有放开原油出口,但早以成品油这种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来变相地出口原油。2015年以来,美国的油品出口量由前两年300万桶/日的均值,增加至最高460万桶万桶/日附近,涨幅达53%。
因此,美国如果加大了原油的出口力度,势必会减弱成品油的出口量,在这种平衡机制的作用下,短期内不会影响到全球原油及成品油的市场格局。目前,全球的成品油的库存异常高涨,根据EIA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三季度末,仅经合组织的液体油品库存就达到了1820万桶,而往年该库存水平在1600-1700万桶之间。可见,如果美国减少了成品油的出口力度,将有助于缓解全球的高库存压力。
从远的来看,美国放开原油出口最终将会令全球的石油格局发生重组。目前的世界石油格局是:供应主要是“中东-北非-俄罗斯”一脉,消费则集中在“北美-亚洲-欧洲”一线。这就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兵分两路”进攻全球市场的良策。
一、“上路兵马”以原油的形态,直指老对手中东与俄罗斯。
面对当前低迷的原油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无需太多理由,而欧洲及亚洲市场又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美国原油出口的主力战场将被锁定在这两个点。据了解,欧洲的炼油能力约7.5亿吨/年,亚洲的炼油能力已近14亿吨/年。由于原料供应不足,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早在2009年的时候欧亚地区的炼厂实际开工率已降至80%以下。
随着近几年美国时而参与中东战事,并对伊朗及俄罗斯进行了制裁,导致输入欧洲市场的原油进一步减少,这为美国原油进入欧洲市场腾出了偌大的空间。为了进一步挤占中东与俄罗斯的份额,亚洲市场也成了美国所觊觎的蛋糕,与中东及俄罗斯相比,美国原油最大的优势是以质取胜,美国的轻甜油向来为炼厂所追捧,低损耗高产出的原料备受欢迎。因此,只要价格合理,美国的原油在亚洲市场将有更加辉煌的前景,加之中国放开原油进口的脚步正在加快,且储备力量也在蓬勃成长,这对于美国来说更是绝佳的“桥头堡”。
二、“下路兵马”则继续以成品油的形式开疆扩土,保持先锋地位为首要目标。
以汽油与馏分油为例:截至2015年11月底,美国的汽油与馏分油产量平均为1426万桶/日,而本国的消费量均值为1305万桶/日,盈余量为121万桶/日;汽油与馏分油的平均库存量为363万桶,较去年均值增加了20万桶。由此可见,美国尚有足够的成品油资源有待出口。
对于美国而言,成品油出口的主战场除了欧亚地区以外,还有将中东尽收囊底的野心。自2005年起,中东地区的炼油能力就一直稳定在3.5亿吨/年左右的水平,这显然不符合消费增长的需求。中东虽然是原油的生产大国,但在精炼领域里并无太多建树;此外,非洲及南美地区的炼油能力也一直状况不佳,且又毗邻美国,这都为美国出口成品油打开了便捷的通道。
美国这种双管齐下的战术,势必会在原油出口放开后,最终改变全球的石油格局,令美国的原油及石油制品无处不在,牢固美国在石油领域中坚不可摧的地位。
价格:柳暗花明又一村
美国放开原油出口的政策注定将为原油价格带来复辟的时刻,就在美国宣布放开原油出口之后的第二个工作日,WTI与布伦特原油的价差发生了逆转,即由原先的逆差转为顺差,不禁让人感叹“风水轮流转”的精准预言。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由于WTI原油的油品质量赛过布伦特原油,因此两者之间长期保持顺差,且差额在2-4美元/桶为正常差价。金融危机爆发当年,WTI与布伦特之间出现了正负差交替出现的情况;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一年,WTI与布伦特之间这种常态化的价差形态被彻底颠覆,布伦特价格反超WTI价格的形势愈演愈烈,2011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两者间的逆差曾一度保持在20美元/桶以上,最高甚至接近28美元/桶。
2012年页岩革命爆发后,美国的原油产量显著增加,加之运力不畅,导致库欣库存时常出现堵库的情况,当年WTI与布伦特的逆差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在20美元/桶上下。该逆差形态持续了七年之久,当市场几乎认为这就是常态化的时候,美国恢复原油出口的决定,最终没能让该逆差抗过“七年之痒”。
WTI与布伦特原油价格在坐了一圈“摩天轮”之后,重新回到了初始的状态,两者间的顺差将会拉大到金融危机时期前的水平,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这种格局。这对于进行两者溢价投机套利操作的投资者来说,不得不重新考量后期的形态,同时对于关注原油市场并进行实体交易的业者来说,也要重新进行资源的再分配及交易参考价格的再调整。
今后,美国可以通过调节原油出口量,来影响到WTI与布伦特原油之间的套利差,左右实体及虚拟交易市场。一旦美国的原油库存压力因出口而得到缓解,WTI的价格势必会出现反弹;然而出口到其他市场的资源,将会扰乱中东等国的供应秩序及亚洲的需求框架,由于这些地区均参考布伦特定价,因此最终会传导到布伦特的价格上,对其形成压制的力量,进而影响除北美以外的其他市场的石油及其制品的价格。
随着美国的原油逐步深入渗透到全球市场,原油的话语权最终将会落入谁人之手?值此之际,中国的原油也在积极筹备上市,这将引发新一轮的原油话语权之争。